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在此次暴雨洪涝灾害中股民之家,北京多地的山区公路损毁严重,一批道路因为坍塌、滑坡和积水导致无法通行。对于公众来说,了解这些封路的相关信息、提前采取绕行避险措施,是确保出行安全的重中之重。
北京的路网错综复杂,特别是山区公路,更是涵盖了国道、省道、县道等多种不同等级的公路类型。那么公众是如何得以获知这些相关的路况信息的?交通部门又是如何让封路信息被“看见”的?
记者了解到,路况信息的收集汇总发布机制贯穿公路部门工作的始终,其内容收集的源头是公路养护人员的路面巡查,以及相应的视频设备对路况的实时监测与收集。不过从收集信息到公示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的是北京TOCC的一套运行机制。
北京TOCC是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的简称,在其官方微信账号有这样一段简介:交通运行监测的“千里眼,顺风耳”;交通决策支撑的“好参谋”;协同联动指挥调度的“传令员”。
当下,北京TOCC主要依靠微信、微博、官方工作微信群和特定的信息传递渠道向外通报路况消息。在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搭建的一个微信群内股民之家,汇集了各家主要地图导航平台的值班人员以及媒体记者、编辑,该微信群是全天候运转的,每到极端恶劣天气时都格外忙碌。一旦有最新的积水封路、水毁断路或者预防性封路措施实施,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便会实时在群内同步,方便各个地图导航平台动态更新调整。
自上周日(7月27日)至今天(7月29日)下午5点,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北京TOCC一共对外通报了158条路况信息,其中既有封路的消息,也有经过处置后恢复开通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其实从7月25日、26日开始,北京TOCC通报的封路消息就比汛期常态化时明显增多。仅7月26日一天就发了12条路况信息,相比平日增幅明显。
从上周六(7月26日)凌晨开始,密集发布了多条密云区内道路积水封闭的消息。当天早上9点多,进一步发布了密云区马北路发生山体落石半幅封路的消息。等到当天晚上9点多,进一步发布了G234兴阳线密云段横岭根隧道出口处发生山体塌方采取双向封闭措施的消息。而雨势也正是从此刻开始逐渐增强。当天夜间和上周日早上,封路信息更新得更是频繁。
这些信息也都经由地图导航平台和媒体进行了实时更新发布。因为有了更精准的封路信息,市民在进行导航规划时才可以更及时地避开危险路段。
在交通智能化的背后,离不开的是大量一线公路养护工作人员的值守和巡查。在此次暴雨洪灾中,山区公路内的不少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还出现了断网的情况,一些原先布设的视频设备难以正常使用,因此,需要有公路的养护巡查人员全天候进行动态巡查,关注每一条大小道路的通行情况。发现落石、倒树、积水、坍塌等问题时,就要第一时间进行上报,经汇总分析后向公众通报。
昨天的雨下了一夜,北京市TOCC的微信群里不断弹出封路、积水、断路的新消息。而随着强降雨云团移出北京,北京市气象台在今日14时30分解除暴雨黄色预警信号,TOCC的微信群里平静了许多,通报的信息中,越来越多的是路面积水清理完毕、道路恢复通行这样的消息。
编辑 张磊
校对 穆祥桐股民之家
九龙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